2012年4月25日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召开新闻发布会,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,中国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,以及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去年底持平。他还表示,经济增速回落对就业的影响尚未充分显现。
与此同时,很多经济学家表示,中国经济将很可能在今年二季度探底,然后重回增长通道。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更大的背景:即整个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关键期,转型在某种程度上跟经济增长一样重要,甚至更重要。
在经济大转型的大背景下,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要不要重新规划,甚至要不要转型,如何转型,这更令人关注和纠结。
对于那些刚进入职场5年左右的新人尤其如此,因为他们正面临又一个人生关键期。有专家指出,从职场第一个5年到职场第二个5年,这个时间窗口的特殊意义在于,如果坚守原有的职业跑道,该怎么加速?如果想换一条跑道,该怎么转型?而更多的人已经开始面临坚守与转型之间的纠结。
对于这些问题,美欧等发达国家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,那就是读MBA。一百年多年来,MBA教育长盛不衰,其道理大抵如此。
中国自1991年9所院校经教育部批准试办MBA以来,如今拥有MBA教育资格的院校已经超过200所,年入学人数从最初的不足百人到如今接近4万人。虽然MBA教育一直伴随不少诟病,但不可否认的是,20年来,MBA院校为中国企业输送了大量的职业经理人。
【MBA还值得读吗?】
问题是,今天的MBA还算是精英教育吗?它对学员的增值到底如何?这种增值究竟体现在何处?是知识教育、管理能力、校友网络、转型机会,抑或人生思考?
4月22日,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朗润园,北大国际(BiMBA)请来了职业教练、企业HR等多种角色的嘉宾,近百位听众、媒体及职场人士,举行了一个专场讨论,从话题设定到嘉宾讨论,直指问题核心:辞职读MBA究竟值不值?
记者在现场对与会嘉宾和听众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,结果显示,大部分人依然高度认同MBA教育的价值,但同时也承认,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MBA课程,尤其是随着一些院校只为收费而办学,一些人只为学位而读书,MBA教育确实面临着泛精英化的风险。
但他们同时都表示,像北大国际、中欧,以及光华管理学院、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等名校还依然秉持着精英教育的传统和品质要求。
据MBA招生的资深人士Mary介绍,国内MBA教育其实已经明确分为两大序列,一个序列是传统联考院校的本土MBA项目,代表院校是北大光华、清华经管,上海复旦等,另一个序列是自主招生的国际MBA项目,代表院校为中欧和北大国际(BiMBA)。
一些MBA教育的家也表示,泛精英化大多出在联考系列的院校,尤其是二类甚至三类院校,像北大国际、中欧这种自主办学的国际MBA项目,反而在不断向美国欧洲等优秀的国际MBA教育看齐,其与联考类MBA院校的差距正逐步拉开。
这从前不久刚刚发布的《福布斯》中国大陆商学院排行榜上已经有所体现,在这份排名中,北大国际占据在职MBA第一名,中欧则在全日制MBA中居首。据悉,这两家商学院已经“霸占”这一排名的冠亚军多年。几何?
【《福布斯》排名靠什么?】
记者曾与《福布斯》联系,对方不愿意透露排名的具体标准,但有一个大标准是不言自明的,那就是MBA教育对学员的综合增值,尤其是长期价值。
据《福布斯》杂志介绍,正是出于对MBA长期价值的看重,所以他们在制作榜单时,选择了5年作为时间节点,虽然5年能否代表长期价值还有争议,但这与教育专家的“职场关键期”理论不谋而合,即从第一个5年向第二个5年跨越时,最好能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导,人的职场竞争力和职业生涯可能由此形成分水岭。
其实如果我们抛开《福布斯》的排名,而把眼光放到入选的16家商学院这个群体上,5年后受过MBA教育的人,其长期价值和职场竞争力提升明显不同。
《福布斯》排行榜的结果显示,16家商学院2007届在职MBA毕业5年后的平均年薪为34.45万元,全日制MBA毕业生5年后的平均年薪为37.5万元。除金融、央企等特殊情况外,这恐怕是普通职龄10年的人难以企及的收入水平。
这一计算其实还直接用数据回答了北大国际主办的研讨会主题:辞职读MBA值不值?答案是值,因为即便与在职MBA毕业生相比,全日制MBA5年后的平均年薪也高出3万,5年就达到15万,远远高于他们入学时的平均年薪9.28万元,更何况全日制MBA的学生平均年龄比在职MBA通常还小3-5岁。
【MBA知识实不实用?】
比“值不值”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,MBA这种增值是如何实现的,也就是MBA商学院究竟给学员带来哪些价值?
对MBA的知识教育,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曾经泼过凉水。在其《管理者而非MBA》(Managers Not MBAs),他虽然没有专门批评过中国的MBA,但这位管理学大师在书中所指出的MBA教育其中两大问题,即错误的老师与错误的学生,这在中国部分MBA院校相当明显。有些院校,尤其是二三类院校,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行业影响力欠缺,其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,学生也大多不是带着深层次的问题来的,这就大大减弱了MBA知识教育的价值。本来MBA教育最突出的特色,即课堂互动与学习研讨也往往派不上用场。
有知情人士称,中国MBA教育这20年中所遭遇的诟病大多与此有关,把MBA当成交友俱乐部其实只是一个衍生问题。
但知识一定是有价值的,关键是谁来教,教什么,以及谁来学。MBA作为一种教育,其知识的价值还是不容否认的。即便是泼凉水的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,对此也持肯定态度。
在知识的教育上,中国两个序列MBA院校的课程各有特色。
北大国际与中欧等国际MBA项目都是全英文授课,教材也都精选自欧美经典的MBA院校。只是北大国际由于隶属国家发展研究院,后者拥有林毅夫、周其仁、宋国青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学教授,因而在课程设置上相对提高了中国发展与改革等特色课程的比例。
据北大国际教务部主任杜桂英介绍,她们在课程设置上有两大原则,一是外教教学、全英文授课,让学生真正学习西方原汁原味的管理学经典课程。北大国际的MBA教师来自全球商学院,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,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。据一位同学介绍,他的一位老师曾跟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工作多年,处理过无数民族与政治问题,其谈判课程的实用性足以令他受益终生。
北大国际的另一个则是立足国情,发挥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经济学圣殿优势,既让中国学生了解世界,也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。因为北大国际的全日制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海外。
中欧的教学内容与北大国际类似。相比之下,联考系统的北大光华和清华经管等以中文教材和本土教师为主。他们的竞争优势在于引用更多的本土化案例。如今,他们也在试图提高英文教学的比例。据悉,北大光华今年一季度刚进行一次系统的课程改革,4月20日又有一家基金捐赠,帮北大光华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。
【重返职场能行么?】
但正如明茨伯格所批评的,仅仅知识学习并不足以让人形成高超的管理能力,说得更务实一点,知识能不能转化为职场竞争力都是个问题。
对于这个问题,北大国际从创办之日起就开始认真地思考和解决,其经验是两条。一是大力发展职业发展部。据北大国际职业发展部高级经理房莹向记者介绍,北大国际经过10年摸索,如今已经形成三套系统。第一是自我重新认知系统。对全日制MBA,从入学之日起,她们就配以职业发展教练,做一对一辅导,包括心理咨询、优势发现等,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、特长及职业理想。类似服务还有“校友导师项目”。第二个是职业培训系统,可以细化到简历制作、职业着装等方方面面;第三个是雇主对接系统,通过请进来走出去,让学生始终与职场零距离。
有学员表示,其实他们全职读MBA最大的压力不是学费,而是能否重返一个理想的职场。他之所以优选北大国际和中欧这样的学校,就是因为这两家跟《财富》全球500强关系非同一般。
北大国际的另一条经验是培养领导力。据北大国际院长杨壮(微博)介绍,他们正努力突破MBA的知识教育,上升为领导力教育,以及人的品质教育和改变。
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,杨壮表示,北大国际特别强调领导力教育。在他看来,在当今这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代,在人们都感到迷茫的时代,领导力更加重要。领军人物如果能看清方向,能带领大家做正确的事,比成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价值更大。
在他的逻辑中,领导力与专业力、判断力、选择力与知行力共同构成五力模型。专业力源于知识,判断力源于价值观,选择力源于排序能力,而知行力则是知行合一,重在行动力。
杨壮表示,北大国际一定要坚持两大原则不变,一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,二是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。
【校友资源怎么看?】
相比大学,MBA教育还有什么特殊的增值?答案是校友!
尽管很多院校对MBA增值中的校友资源还犹抱琵琶,刻意强调教学,但这显然已经是各大商学院不可回避的竞争力比拼领域之一。
在这方面,走在前头的是EMBA火爆的长江商学院,以及积淀多年的清华经管与北大光华。有人曾将之形容为“长江多明星,清华多干部,光华多高管。”
相比之下,中欧与北大国际在这方面优势并不突出,但也各有特色。中欧校友的国际性更为突出,在这中国持续深入国际化的大背景下,其价值正日益突显。
北大国际由于隶属国家发展研究,除数量不菲的MBA和EMBA校友外,还有每年上千人的经济学双学位毕业生,以及绝对精英的经济学研究生、博士生与博士后。他们同属未名湖畔的朗润园,有毕业生戏称,这里从学术上是中国的经济学圣殿,从校友上,更像是中国金融高管的黄埔军校。
【未来向何处去?】
未来,中国的MBA教育还能创造出哪些特色?带来哪些增值?答案还在市场。
一位MBA教育专家指出,市场经济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初期优胜劣汰,然后强者恒强。MBA在中国现在已经高度市场化,这一特征已经变得愈发明显。
因此,下一阶段,各商学院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,择校问题也会更加重要,直到像美国一样,前10名非常稳定,而且商学院各有明确的特色,申请人才不会像今天这么纠结和疑惑,中国的MBA教育才能真正受到国际的认可和尊重。
版权所有 ©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| 新疆114招生网 –新疆招生考试信息网,新疆高考政策,新疆高校推荐,新疆自考成考
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:100029
电话:010-80788512 传真:010-80788512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:中国网库[
109.375]